缅怀遇难同胞 牢记民族伤痛 振我民族精神 强我国家经济
——2010届毕业生实习华东一组
南京,我来了。昨日,我还在玄武湖边聆听南唐后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昨日,我还徘徊在秦淮河畔,眼前浮现出千年前孔老夫子的音容笑貌。昨日,我还跨过宽宽的长江江面,领略到了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壮观。昨日,我还在中山陵脚下……
有人说,南京是一半忧郁、一半沧桑的城市。十里秦淮流淌着古今的忧郁,倒映着江南女子的多愁善感;而另一半的沧桑来自于抗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创伤。今天,参加完招聘会后,我们不约而同的要求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缅怀我们的惨死在日军刀枪下的同胞们。我们想要感受一下中华民族的伤痛,缅怀过去,计划未来。
远远地看向纪念馆的大门,就是一种沉重的感觉,深色的雕塑,深色的建筑,仿佛是历史的雕刻。一尊尊惨烈的铜雕,看的我呆立无语,痛苦、心碎、震憾,我想要喊出声来,释放压在我心头的不快。接着往里走,在解说人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史料区,一幅幅历史画面的流转,让我回到了七十三年前。那些可怕的日与夜、血与泪排满了整个时间与空间,痛与伤触及每一寸皮肤、每一根神经。整个墙壁的亡者的名字与照片,整个墙壁的遇难者档案,那一刻,我机械地拖动着脚步,没有声息、没有思想,我已经找不到任何词语来形容我的心情。钟声、水滴声、闪烁着的照片,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创伤。
然而,当我们走出史料区,进入到万人坑遗址时,只是泥土、只是凌乱的骸骨、只是展台上的发掘物,我真的不知道是一群什么样的生物造成这样惨绝人寰的景象。
走过历史,走向光明。穿过最黑暗的地方,我看到了命名为“和平”的雕塑,三十多米的高度代表着在这次灾难中惨死的三十多万中国同胞,主体是一位母亲,右手举着和平鸽,左手抱着自己的孩子,是中国面向未来、追求和平的愿望。的确,未来会是这样的,我们的未来会是满满的爱与和平。
南京的两日很快就要结束了,从到达南京那天大巴车驶下高速公路的那一刻起,这座龙盘虎踞的城市就浮动着不一样的气息。在我将离开的今夜,清风朗朗、月影浮动,仿佛一半忧郁、一半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