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领导、各位老师:
您们好!转眼间,我在英国的学习与生活已经过去了一年,目前我的毕业论文也正处在收尾的阶段。虽然非常的辛苦,可是顺利完成学业的期望已经将过去一年的各种困难与艰辛冲淡,心中留下的只有对生活与机遇的感谢。因为我深知这一年多的留学经历,让我在不断面对压力的时候能够选择坦然接受挑战;还因为这样的经历,我认识了许多可亲可爱的人,他们在我面对困难的时候给予过我帮助;除此之外,留学的经历让我建立起了一个更加平衡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尤其是与其他国家留学生在合作过程中产生的矛盾也让我逐渐的勾勒出一个外国人眼中丰满的“中国人形象”。接下来,我将继续从学习,生活与旅行三个方面来汇报自己这几个月的留学生活。
一、学习篇:懂得包容,学会理解
也许第一学期的课程只是为了让你适应,那么第二学期的课业安排可以用“苦逼”来形容。除了每门课程的论文之外,各种小组答辩和报告,让我的生活“热闹非凡”。也许第一学期我担心的是如何过好语言关和把握讲师的上课重点,那么第二学期就让我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直接面对由于文化与信仰差异而产生的各种矛盾,以及对同一事物的各种见解。来过英国的人都见证了它无比强大的包容能力,除了它每年要迎接来自于全世界各地的游客以外,英国的大学正以自己丰富的学术资源与对学术的严谨态度吸引来自于世界各地的留学生与学者。当然英国大学的学术包容性首先体现在各成一派的学术观点中。换句话说,讲师上课并没有统一的教材,完全是根据自己的学术研究倾向引导学生了解该领域理论的变迁过程,并学会批判性的思考各种理论的局限性,而且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提出质疑与不同的观点,这种批判性的思维正是中国留学生最欠缺的方面。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英国大学的包容性又体现在留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各国的留学生聚在一起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然而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却让每一次的讨论都有可能变成辩论的现场,矛盾与小摩擦不断,可是学术没有对错,大家都深知这一点。
记得有一次,上小课的时候老师让我们讨论关于“mental illness”患者在公司的平等待遇问题。每位同学都说了自己国家的情况,我也不例外。然而我对于“mental illness”的狭隘理解,却让我被冠上“偏见者”的称号。我记得自己仅仅将mental illness理解为智力上有缺陷的人,所以我直接说这些患者通常会上不同的学校,而且比较难找到工作。刚说完就有一位挪威的同学质疑说:有很多人实际上都会因为工作或生活的压力患上各种精神上的疾病,可是有些人就和正常人一样,只不过需要一些药物上的维持。后来老师又解释说,其实在英国与欧洲一些国家对“mental disease”的定义范围非常广,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在考虑对这类员工的待遇问题。突然间我意识到自己完全跑偏了,当时真的很尴尬,但这却从另一个角度让我看到了英国课堂上不同声音的力量。
当然,在与不同国家同学聊天时也让我逐渐清晰了他们对中国留学生的看法。大多数外国人对中国留学生的印象就是上课比较安静,不喜欢提问,而且在讨论问题的时候也不够主动。可是,他们也肯定了中国留学生学习比较刻苦的优点。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比较负面的而且停留在表面上的印象,比如说中国学生似乎都是数码控,几乎人手iPhone, 而且喜欢扎堆说国语完全忽略其他国家同学的感受。我承认他们的想法不是没有道理,因为事实的确如此。很高兴的是他们的评价是比较客观地,当然这些负面的形象也需要我们以及未来几代留学生应该努力去改变的。也就是在这样一个多样且包容性强的环境中,各国留学生才有机会交流意见,相互理解,共同建立起一个开放式的学术平台。
二、生活篇:择清闲 or 择充实
其实在外留学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可供选择,一种是心无杂念的一心学习型,另一种则是打工与学习同时进行的生活体验型。两种不同的选择决定了这一年留学的基本生活状态。具体一点来说如果你选择前者,天天泡图书馆未免生活过于单调,而且离不了校园的圈子。相反,如果你选择后者,不仅为枯燥的学习找到了另一种调节的方式,而且还可以拓展自己的人际圈,并且提高各方面的能力,绝不仅仅是语言能力。对于我来说,边读书,边打工,边旅行,边思考则是最完美的人生状态,因此选择充实而紧张的生活对于我来说,会带来更多的快乐感与满足感。
于是,从一月份开始我的留学生活中就多了一项状态,那就是在一家餐馆打工。在之前的汇报中介绍了餐馆的具体情况,以及传统的英式早餐。现在可以说,我已经能熟练出色的完成每一次工作,并且记住了许多熟客的点餐习惯。记得刚开始跟外国客人讲话的时候非常的紧张,而且经常出错,经过了半年多的锻炼,我已经可以流利的接听外国客人的订餐电话并且解决各种突发的问题。当然,在经济上也有一定的回报,至少赚够自己的日常支出和外出旅游的费用。在这里我要说的是,有很多人未下定决心留学多半是因为经济负担的问题。其实我算过一笔账,如果你来英国边打工边上学的话,一年多打工赚的钱可以基本支付自己在英国的日常开销包括住宿,因此这样说来留学生最大的一项支出就是学费。其实我认识很多这边的留学生,有些本科生通过自己的打工还赚足了学费和生活费,所以关键问题在于是否有勇气出国留学,去面对人生中的这一重大选择。
相比较而言,那些选择清闲生活的同学,也许有更多的经历去读书完成作业,他们却成为了我们店里的吃客,为我的生活费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选择充实生活的我,利用课余的时间打工,从未耽误课程,并且按时按量的完成作业。虽然偶尔时间会比较紧张,但是通过合理的安排让我在有限的时间内同时完成很多事情,这种能力正是在镐京三年的工作中历练出来的,也是我最受益部分。所以结论是在学院工作的这几年,给予了我太多的成长,而这种在能力与心智的成长,让我在英国的留学生活中尝到了甜头。
故而,充实紧张的生活给我带来的各种压力,更能激起我挑战的欲望,而且这样的生活也让我从那个局限的小圈子里跳了出来,不仅认识了许多可爱的英国人,也结实了许多在外多年的华人。每一个人就是一部故事集,从他们的经历中我读到了生活就要丰富多彩,生活就是要努力拼搏。
所以,要“清闲”还是“充实”,完全是自己的选择。
三、旅行篇:路途的风景让人心境开阔
其实看惯了祖国壮丽的大好河山,初遇英国宁静的田园生活时,反倒不是特别适应。不过现在已经适应了步行走完一座城的旅行状态,也爱上了那种在路边享受阳光喝咖啡的自由闲散。旅行其实是留学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英国天然的地理优势让在英国的留学生享有在其他国家留学生无法体会的福利,那就是去欧洲旅游。今年三月底的时候,我也利用复活节的假期亲自享受了这项福利,去了法国和意大利。最令人兴奋的是,我们第一次乘坐欧洲之星穿越海底隧道经过两个小时的时间从伦敦到达了浪漫之都巴黎,票价是39.5英镑,折合400多人民币。
旅行是令人兴奋的,在巴黎的两天我们不仅去了艺术殿堂卢浮宫,还漫步在时尚之都的香榭丽舍大道上,看完了埃菲尔铁塔,我们还在巴黎圣母院附近的餐厅亲自品尝了法式的蜗牛和啤酒。三四月的巴黎满城春意,而巴黎市郊国王路易十四的行宫“凡尔赛”更是将三月的春色演绎的淋漓尽致。接下来意大利的行程,也让我们去了时尚之都米兰,水城威尼斯,文艺复兴之都佛罗伦萨,以及古罗马帝国之都罗马,这些原来出现在高中世界历史课本中的地方,竟也让我与他们有了短暂的接触。总之,行走的过程会让自己在看美景的同时,有驻足思考的勇气,并且更加开阔了自己的眼界,似乎还增加了自己的包容性。
八月父母的英国探访,更是让我将英国的田园之旅进行到底。其实短短的几周时间我只带父母游览了英国的六个城市,然而八月的全家旅行中的各种小插曲,不仅让我更进一步认识了英国人,而且还游览了剑桥和牛津这两座中世纪古老的大学城。我们亲自去剑桥大学的国王学院看了徐志摩《再别康桥》这首诗中的康桥,并且穿梭在古老牛津城的各种小巷体味浓浓的书卷气与咖啡香。
总之旅行能让人心境开阔,正如古语所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走的路多了,也就逐渐明白自己选择的道路在哪里。
以上我从三个方面汇报了这段时间的留学生活,希望我的经历能让更多想留学的同学与老师坚定自己的信念。最后,我要感谢一直以来对我们留学生活非常关心与支持的学院领导。其次要感谢我可爱至亲的同事与学生,他们的理解和包容让我的留学生活非常顺利和精彩。在教师节来临之际,预祝各位领导及同事教师节快乐,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也祝愿每一位镐京的学子学习进步,快乐成长。
汇报人:南琳芝
2012年9月9日